2017年中国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结构与竞争格局

保温建材 2024-10-22 12:57:13 浏览 9

2017年中国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结构


建筑中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品种繁多,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保温隔热材料包含:1)无机材料有膨胀珍珠岩、膨胀蛭石、玻化微珠、硅酸钙及制品、加气混凝土岩棉玻璃棉等;2)有机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、挤塑板、聚氨酯泡沫塑料等。


目前,在我国,岩棉、玻璃棉、膨胀珍珠岩等传统保温材料仍占据主要市场,这些材料尽管价格比较低,但密度大、保温隔热性能差(导热系数为0.065-0.090W/m•K)、铺设较厚材料损耗量大、吸湿性高、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较差,使用这些保温材料无法达到节能标准。另外石棉和玻璃棉等隔热保温材料本身就带有大量的有害物质,无法满足人类的健康要求。


而新型泡沫塑料类保温隔热材料(如EPS、XPS、PUF、PET等)目前在我国的产量仅占总隔热保温材料的40%,与传统保温材料相比,泡沫塑料(如Airex等)的导热系数低、保温隔热效果好、自重轻、吸水率低、化学稳定性好、施工方便,但由于泡沫塑料价格相对较高,因而限制了在国内的大量使用。


目前我国的新建建筑中,95%以上仍然是高能耗建筑,主要还是因为仍使用传统保温材料的缘故。因而想要提高建筑的节能率,就必须提高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产量及其使用。


图表1:我国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结构(按传统和新型材料产量)(单位:%)

我国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结构(按传统和新型材料产量)(单位:%)

资料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

从我国隔热材料的细分产品的产量分布来看,当前我国岩棉、泡沫玻璃真空绝热板等无机绝热节能材料产能及应用占比稳步提高;岩棉及其制品占比由2010年的27.6%提高到2015年的36.3%,泡沫玻璃产能达到260万立方米;新型防火阻燃复合保温装饰材料、保温防火结构模块等建筑装配式一体化产品不断涌现,逐步取代传统、易燃的有机类建筑保温产品。


图表2:2015年我国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结构(按细分产品产量)(单位:%)

2015年我国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结构(按细分产品产量)(单位:%) 

资料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

2017年中国隔热保温材料区域分布


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华北地区的隔热保温材料收入约为218.68亿元,占全国隔热保温材料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7.2%;东北地区隔热保温材料销售收入为208.38亿元,占比为25.9%;华东地区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92.74亿元,占比为24.0%;华南地区的销售收入仅为14.97亿元。


此外,河北省廊坊地区成为国内岩棉、玻璃棉、泡沫玻璃产能聚集区,分别占全国的25%、60%、30%;山东、内蒙古成为我国硅酸铝纤维产业聚集区,福建、重庆、江苏已成为我国真空隔热板等高端隔热保温材料产业聚集区。


图表3:2016年隔热保温材料区域结构(按销售收入)(单位:亿元,%)

2016年隔热保温材料区域结构(按销售收入)(单位:亿元,%)

资料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

2017年中国隔热保温材料竞争格局


2016年,中国隔热保温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仍较低,年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红宝丽、鲁阳等少数品牌;以翼兴节能、天人节能、法普罗等新三板公司处于第二梯队,年收入在数千万-1亿元之间;剩下众多中小企业激烈竞争。鲁阳节能浸淫行业多年,在保温材料市场的占有率仍只有1.48%,红宝丽的占有率在2.28%左右。其他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企业瓜分。


图表4:2016年中国隔热保温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格局(单位:%)

2016年中国隔热保温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格局(单位:%)

资料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

在产能快速扩张和下游市场需求萎缩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,当前产品同质化、低端化,企业小散乱、恶性低价竞争、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等行业共性问题日趋严重,行业自律严重不足,市场秩序失范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,行业利润不断降低,阻碍了整体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

国家已经意识到隔热保温材料制造行业这一发展特点,通过企业改造升级,淘汰落后产品、工艺、设备,鼓励和扶持大中型企业集团的发展,加快行业结构的整合,提高产业集中度。通过产业集群的建设,形成较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典型区域,从而带动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,具备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。

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本站客服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热门推荐